根据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的需要,在国家、省市的领导下熊猫基地先后与日本、美国、西班牙、法国建立了“大熊猫长期国际合作繁殖计划”,成功开展了大熊猫繁育、动物行为学和保护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与研究,共合作繁殖大熊猫15只,取得了国际大熊猫合作繁殖产仔数量最多的优异成绩。
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园
1994年起,基地与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园开始进行首个大熊猫国际合作繁殖计划,合作繁育大熊猫共8胎15仔,成活12只,争取经费1900万美元,创造了大熊猫国际合作繁殖的最好成绩。大熊猫“梅梅”2000、2001、2003、2005、2006年连续产5胎9仔,成活7仔,创造了首例圈养大熊猫秋季发情冬季产仔成活和连产9仔成活7仔的佳绩。目前,旅日大熊猫产下的 “雄浜”、“隆浜”、“秋浜”、“幸浜”、“梅浜”和“永浜”已顺利归国。
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及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
基地自1999年与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及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繁殖计划”以来,得益于基地专家精湛、娴熟的繁育技术,旅美大熊猫“伦伦”于2006、2008、2010年共产下3胎3仔。同时,还在大熊猫行为学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其中,2006年出生的大熊猫“美兰”现已归国,并成为了“地球一小时”全球形象大使,从此名声大噪。
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
2007年9月,成都熊猫基地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正式合作开展大熊猫国际合作繁殖计划。基地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的繁育合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2010年9月,雌性大熊猫“花嘴巴”成功产下一对双胞胎,这是中国与国外开展大熊猫长期国际繁育合作计划以来,在海外产下的首对人工授精大熊猫双胞胎。当年11月,西班牙索菲娅王后来到马德里动物园大熊猫馆探望大熊猫,并为熊猫幼崽喂奶。
法国博瓦勒动物园
2012年1月15日,基地的雄性大熊猫“圆仔”和雌性大熊猫“欢欢”乘专机从成都飞赴法国博瓦勒动物园(ZooParc de Beauval),开展为期10年的中法大熊猫国际繁育合作计划,并将就大熊猫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大熊猫野外放归前期研究进行合作。
德国柏林动物园
中德大熊猫国际交流合作于2017年正式启动。从熊猫基地遴选出的两只大熊猫“梦梦”和“娇庆”于2017年6月24日抵达德国,同年7月5日入住德国柏林动物园熊猫馆。
基地与国外动物园开展国际繁育合作的成功,为有效推动全球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加强国际友谊、提升成都城市形象、提高我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基地通过项目资助、合作研究、人才交流、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先后与国外众多知名动物园、研究机构、保护组织、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和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早在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办公室就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教育部建立了项目合作。为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了很多替代生计项目,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WWF也非常重视当地社区的保护教育,希望以此来进一步保护整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2008年9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汇聚一堂,签署了一个合作意向备忘录,今后,双方将在震后大熊猫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评估,协助保护区重建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保护教育,社区可持续经济和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方面开展合作。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1996年起,与国际自然联盟保护繁殖专家组(IUCN/SSC/ CBSG)开展大熊猫
生物医学和繁殖生物学研究。包括:
一、大熊猫配子生物学;
二、大熊猫生殖内分泌学;
三、大熊猫生物医学检查;
四、大熊猫精子库的建立。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
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NIH/National Cancer Institution, USA)全面合作:
一、圈养大熊猫亲仔鉴定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中国猫科物种样品库建立(国际猫科动物样品库);
三、华南虎基因资源库和保护学研究;
四、野生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研究。
美国奥克兰市东湾动物园协会
2002年与美国奥克兰市东湾动物园协会签定了开展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合作计划。
美国马里兰大学
实验室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在大熊猫B超妊娠诊断、生化分析方面进行了技术交流。
美国普渡大学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美国普度大学科研合作。
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
一、与美国科思基金会,美国Drexel大学合作,开展项目“大熊猫的生物物理生态学、新陈代谢及行为表现”,邀请科学家 James Spotila教授、黑熊专家Benjamin Kilham和Krzysztof Cena教授做报告,包括“黑熊放归经验介绍”和“新陈代谢研究方案”。
二、合作成立大熊猫保护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
1)开展大熊猫能量代谢研究;
2)联合成都市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全球文化对文化中心、美国布利斯学校、都江堰外国语学校及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开展了“面向未来,中美教育携手共赢”活动,来自中美双方的孩子们在成都进行了丰富的合作与交流。
美国加州奥克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
2002年,与美国加州奥克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开展筹集大熊猫保护研究资金的合作计划
美国奥克兰市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与基地在美国共同筹集大熊猫保护经费。
美国施米桑林国家动物园保护研究中心
与美国施米桑林国家动物园保护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合作项目包括:
一、大熊猫繁殖障碍病因;
二、大熊猫、小熊猫传染病的血清研究;
三、大熊猫犬瘟热基因工程苗研制。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与英国Glasgow大学合作开展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大熊猫乳蛋白的分析及人工乳的研制”研究。
英国彻斯特动物园
1999年,与英国彻斯特动物园(北英格兰动物协会)(North of England Zoological Society, UK)开展大熊猫研究合作。合作研究领域包括:一、繁殖生物学;二、遗传学研究;三、营养学研究。
2001年,深化合作研究。开展具体的研究项目:与利物浦大学(the univiersity of Liverpool)一起申报Wellcome Trust基金,开发大熊猫微卫星标记。该研究应用Dynal磁珠富集法,从大熊猫小片段插入文库中筛选微卫星标记。最终获得了近300个阳性克隆,分离到54个微卫星序列,获得多态性引物20对。该成果获2007年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后来,这套技术(磁珠富集技术)也推广应用到华南虎、小熊猫、林麝、藏酋猴等我国特有珍稀动物的微卫星标记研发上,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多名。引领并推动了我国濒危野生动物微卫星标记开发与应用的技术进步。
2005年以来又启动了一系列保护教育项目。
日本大学
2004年,与日本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
一、互设研究机构;
二、共同设立研究项目(日本大学、有关基金会及政府机构);
三、互派学者和研究人员;
四、中日文化交流。
2006年与日本大学签署“日本大学研究实习生项目”协议。
日方庆应义塾大学、小渊基金
2001-2007年,与日方庆应义塾大学、小渊基金会开展“大熊猫可食竹研究”。该项目已在基地内、外3km2的土地上栽植了苦竹、观音竹、箬竹和方竹属的两个种竹类,总计五种约5000余丛,获得了初步成功。
一、从1989年起至今,基地还连续组织并承办了19届大熊猫保护领域重要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
二、1998年至2000年,组织了三次“大熊猫生物医学检查活动”;1998年至2009年,开展了包括“大熊猫细管冻精方法比较研究”、“圈养大熊猫亲子鉴定研究”、“大熊猫微卫星技术研究”、“猫科动物采样工作”、“圈养大熊猫遗传管理培训研讨会”等10次技术培训。通过举办以上会议和技术培训,基地与来自美、日、英等十多个国家的大熊猫专家共商大熊猫保护策略、分享大熊猫研究成果,为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发展搭建了友好交流的国际化平台。
基地近年来,还通过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基地做学术讲座、聘请国际专家到基地工作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包括:2008年,邀请圣弗兰西斯科动物园GailHedberg来基地作主题为“猫和北极熊关于初乳的重要性和饲喂量的问题”的报告;2010年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动物B超诊断技术”交流活动等。近10年来,基地以国际视野进行人才培养,共派出119人次到国外工作,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