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保護教育介紹>保護教育介紹
保護教育介紹
 

  作為榮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500佳”的環保先進單位,基地在大力開展大熊貓科研繁育的同時,還充分利用豐富的科普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開展保護教育,把向海內外公眾傳播以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能,成為了具有國內外領先水準的保護教育機構,先後被評為“國家科普教育基地”、“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科普教育和生態保護先進單位。
 

機構和團隊

  上世紀末,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意識到,僅靠科研人員和野生動物保護機構不足以拯救瀕危物種。教育已被世界公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只有通過教育的方式,鼓勵廣大公眾的參與及日常行為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環境。

  基於對保護形勢和保護教育的深刻認識,熊貓基地在我國動物園系統中率先引入了國外先進的保護教育理念和方式,於2000年在國內率先成立了科普教育部,並逐步配備了專業和專職的教育工作者共23人,是中國動物園系統成立最早、最大的教育部門,開創了在中國瀕危動物保護科研機構設立科普教育部門的先河。多年以來,基地一直與國外動物園和環境教育機構合作,引進先進理念,努力提高團隊教育水準。目前,已同美國亞特蘭大動物園、美國丹佛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旅遊學院、英國切斯特動物園等開展了一系列人才培養專案。通過外聘專家、國際合作和聯合培養等多種方式,基地的保護教育團隊已在教材編寫、專案研究、活動開展和雜誌編輯等多個方面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b3.jpg 

保護教育資源

  為有效開展保護教育的研究和應用工作,為保護教育團隊提供條件,基地在教育資源的挖掘、整合和建設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硬體資源方面,整合利用自身在大熊貓保護方面的環境、種群、科研、場館和遊客等優勢資源。如基地1500餘畝的生態園區、全球最大圈養大熊貓人工繁殖種群、先進的大熊貓科研工作資源和每年上百萬萬的國內外遊客等都為保護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場館方面除原有的全球首座以保護大熊貓等瀕危動物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和藏品豐富的脊椎動物館外,先後建設了熊貓魅力劇場、大熊貓科學探秘館、熊貓醫院、熊貓廚房等衛星教育場館。建立的“官方網站www.panda.org.cn”、微信公眾號“熊貓學院”和《看熊貓》雜誌成為了開展保護教育的新型平臺。此外,國內外合作單位、合作機構的專家和硬體資源也在保護教育工作中得以共用和利用。同時,為配合保護教育工作的開展,基地在環境氛圍的營造上也獨具匠心,先後設計完成全基地生態路標,生態環保警語格言和仿生態遊人休息處等設置,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園林生態小品,新修並改造遊人參觀道、觀景點等等。

  軟體方面,著重與國內外教育和動物保護專家和機構建立合作網絡,吸收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經驗和教育技術支持。
 

理念與模式

  保護教育理念是指導保護教育工作的靈魂,基地長期以來十分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與發展,避免因理念的落後導致教育活動流於形式,避免單純知識講解的枯燥。根據現代社會大人和孩子少有親近大自然的機會這一現狀,強調接觸、互動和實踐,幫助建立人與大自然的情感聯繫,從而達到理解和樂於環保行動的效果。

    因此,基地的保護教育團隊在豐富多彩的教育專案和活動中,研究從三個層面對公眾進行教育。首先,從意識層面傳遞正確的資訊,鼓勵關注生物多樣性狀況;其次在情感層面上激發目標群體更關愛生物多樣性和動物福利;第三是在行為層面上傳遞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力量,以激勵人們改變行為。同時針對兒童和青少年、教師、家長、遊客、大學生、社區居民、保護區工作人員等不同的教育對象設計和嘗試不同的教育方式。此外,還注重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使保護教育成為學校德育教育和社會實踐的一部分。